close
【記者曾美惠專訪】
電影《無米樂》中,崑濱伯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,種稻是他一生的重心。鎂光燈前,崑濱伯贏得冠軍米比賽,原本賤價的稻米價格翻了兩翻,但是,背後被忽略的,是崑濱伯辛苦的一生。

 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的假炸彈,炸開了農稻米開放進口後,農民的悲哀與怨恨,像崑濱伯一樣為土地奉獻一生的農民,在政府的政策裡被掩蓋,農民的聲音被消音,農業的問題視而不見。深層的農業問題,需要有人關心,能依靠的,不是政府,而是草根的力量,慢慢集結,茁壯。

 3年前,台南縣曾文社區大學設立,台南縣是農業大縣,以農業作為社大特色,社大成立初期開設農業課程,遭遇瓶頸,很多農業問題一一浮現,無法解決。

「台南縣是農業大縣,卻有很多田地休耕,為了解農業更深層的問題,我們拜訪了《無米樂》中的崑濱伯,聽聽他們的意見。」曾文社大執行秘書陳雲芳說,只有開課不能解決問題,得喚醒更多人的意識,引起更多人關注農業的困境。

 陳雲芳說,台灣以農立國,但休耕土地面積已經超過耕種面積,最初是面臨旱災,配合缺水問題而來的休耕政策,之後,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,開放稻米進口的結果,讓農村無法生存。


 公民會議 喚醒農民


「上課,不能解決農業問題。」陳雲芳說,農民面臨的不再只是生存問題,農業的未來在哪裡?面對稻米進口後的競爭該如何因應?未來誰來接這片土地?一想到這些,他們總是焦慮不已。曾文社大開設的農業學程,教授有機耕種、農藥安全、綠標認證等,可是,這些都無法解決農民面對的困境。為了喚醒更多人關心自己的土地,陳雲芳決定舉辦公民會議,讓農民自己想想未來。

公民會議是藉由討論,讓民眾更了解問題,陳雲芳原本對於公民共識會議一無所知,去年開始投入籌備,以「休耕」這個與農民息息相關的議題做為公民會議主題,想號召更多人參與。

「我們開始招募公民時,一點都不順利,因為鄉下農民對於不滿的事,頂多就是跟鄰居泡茶時罵一罵,講一講,不會參與這種會議,要招募人員,相當困難。」陳雲芳說,原本想要招募多一點農民參加,但後來參與的多數都是學歷較高者,15個公民中,有10個大專以上學歷者,還有人是退休後從事農夫工作的,只有1、2 個老農夫參加,這些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,會自行蒐集訊息、分析與解釋,相當認真。

 去年11月,休耕議題的公民共識會議開始推動,從可閱讀資料、預備會議到正式會議,陳雲芳從無到有,慢慢推動,原本什麼都不懂,陳雲芳慢慢地學,成功辦完公民會議。「我們默默的做,希望影響更多人,願意關心農業,可是,效果很少、很少。」陳雲芳無奈地說,她聯繫地方媒體,沒有人願意來,還笑他們傻。「當時正好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發生車禍,他們說,那裡的新聞比較值得發。」

媒體不關注,政府不重視,農民的權益與未來,就在忽視中被犧牲。

農民沒有週末,天天都得下田耕種,無法全程參與,最後剩13人,但這些人相當認真,儘管沒有媒體關注,但草根力量,卻希望慢慢發酵、成長。


農業轉型 四處碰壁

陳雲芳說,沒有人關心,以農業作為特色的曾文社大,一定要負起責任,除了公民會議及學校課程外,又推出農村工作坊、催生在地永續農業研討會等,希望以社大作為平台,聆聽農民聲音,幫助他們,找到生路。

陳雲芳曾去拜訪一位養殖戶,養了2年的魚,賣掉後每條只賺4元,想要增加收入的他,搭建農場餐廳,將魚料理過後賣給客人,獲利較高,結果被罰。

「他想轉型經營農場,卻四處碰壁,找不到管道與門路申請,好不容易我們幫助他,卻也困難重重,要作為休閒農場,竟然要向8個單位申請,每個單位都要繳個 60萬元左右,一個農民還沒賺到錢,就要先付幾百萬,這讓對農業還有熱情的人,完全失去熱忱。」陳雲芳說,農民知識水平不高,想要謀求另一條生路,卻被政府擋住,不僅老人家不想繼續耕種,更難吸引年輕人願意解甲歸田。

小蝦米對抗大鯨魚,要撼動政府這個大機器,喚醒他們重視農業,非常不易。陳雲芳說,團結力量大,他們開始串連,希望團結各社大的力量,一起為農民做事。

從旗美社大、北門社大、曾文社大到雲林社大,慢慢串連起來。陳雲芳說,他們沒有力量解決問題,但希望努力慢慢被看見,做的不是表面的休閒觀光農業,而是農民的心血,還有感情。

 農民對土地的感情,不是一般都市人能懂得的。老農辛苦一輩子,想做的,無非是將這塊土地留著,成為孩子的後盾,也希望孩子願意繼承,延續對土地的感情。

 陳雲芳說,土地是老農夫給孩子的禮物,不可分割的情感,一旦情感切割了,維繫也不存在。不久之前,南縣的一個老農夫,耕種了一輩子,養活一家人的土地,退休時,交接給他的孩子。有一天,他心血來潮到田裡巡視,發現田裡蓋起了房子,一問之下,才知道兒子將他守候一輩子的土地賣給建商蓋房子,遭受巨大打擊的他,投河自盡了,因為,土地是孩子,是根,根沒了,人也活不下去了。

陳雲芳說,發生這樣的事,令人難過,當年輕人覺得土地無法帶給他工作與財富時,不覺得土地有什麼可用,也無法與土地產生情感,土地只剩買賣的價值。因為看不見未來,年輕人選擇不回來,農村逐漸落沒。


改變 讓年輕人歸田

現在的社大,正在創造農村價值,從公民會議、農業永續會議、農業課程等,不僅提升農民的各種知識,還希望吸引更多青年回鄉,投身農業。陳雲芳說,從一連串的活動開始,慢慢有了回饋,農夫阿伯在辦完公民會議後,常送東送西,相當熱情,讓她感受農民深厚的感情。還有不太認識字的人,也來上課,覺得不學習也不改變,以後無法競爭。

年輕人開始返鄉,投身農業領域。陳雲芳說,回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多,有一位淡江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生退伍後回來,到社大選修所有農業課程,他下過一番苦心與決定,覺得家裡土地這麼大,應該回來試試,他也帶了很多年輕人一起來參與,投身農業。

這樣的草根力量,不僅獲得農民認同,也獲得國家肯定,陳雲芳是今年「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」審議式民主類社會組的得主,幾年來的努力,有了成果。

 原本是真理大學麻豆校區的人員,在學校有穩定的工作,正常上下班,但3年前巧合機會下開始辦理社大、投身農業,越了解,越覺得責任重大,越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。

 陳雲芳相當謙虛,她說,這個獎不屬於她一人,而是大家努力的成果。未來呢?陳雲芳說,希望進行農業研究、成立農業中心,不管農民或年輕人,有一個平台可以諮詢、教育,讓想轉型的農民有機會,想投身農業的年輕人有老師可學習。

農業改革路迢迢,緩慢且效果有限,「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多少,只知道,一直做下去,只要堅持下去,就會看到希望。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dsomeYs12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